形态描述
形态 (H. d. japonica, 采自宁夏银川)
成鸟: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大都呈金属光泽的蓝黑色,头后微杂以栗色,背羽基部的白色常展露在表面;腰羽栗黄色,形成宽阔的腰带,各羽缀以黑色羽干纹。眼先棕灰色,羽端沾黑;耳羽暗棕黄色,具黑褐色羽干纹;自眼后上方直至颈侧为栗黄色,与后头的同色羽相接。尾羽黑褐,除最外侧一对外,其余外翈均稍带金属反光,羽端沾黑;两翅的中、小覆羽与背同色,余部似尾羽,但各羽内缘稍淡,外翈略有光泽。下体白沾棕,满具黑色羽千纹;尾下覆羽的羽干纹较细而疏,羽端为辉蓝黑色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褐色;跗蹠,及趾黑色。
幼鸟:似成鸟,但上体辉蓝黑色不若成鸟鲜丽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8) 20.6 180.2 6.7 116.8 95.1 13.1
(18—30) (167—206) (6—7) (102—122) (85—122) (12—14)
♀♀(48) 19.9 174.2 6.9 114.9 92.3 12.2
(19—23) (160—188) (6—9) (109—119) (80—104) (13—14)
成鸟: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大都呈金属光泽的蓝黑色,头后微杂以栗色,背羽基部的白色常展露在表面;腰羽栗黄色,形成宽阔的腰带,各羽缀以黑色羽干纹。眼先棕灰色,羽端沾黑;耳羽暗棕黄色,具黑褐色羽干纹;自眼后上方直至颈侧为栗黄色,与后头的同色羽相接。尾羽黑褐,除最外侧一对外,其余外翈均稍带金属反光,羽端沾黑;两翅的中、小覆羽与背同色,余部似尾羽,但各羽内缘稍淡,外翈略有光泽。下体白沾棕,满具黑色羽千纹;尾下覆羽的羽干纹较细而疏,羽端为辉蓝黑色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褐色;跗蹠,及趾黑色。
幼鸟:似成鸟,但上体辉蓝黑色不若成鸟鲜丽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8) 20.6 180.2 6.7 116.8 95.1 13.1
(18—30) (167—206) (6—7) (102—122) (85—122) (12—14)
♀♀(48) 19.9 174.2 6.9 114.9 92.3 12.2
(19—23) (160—188) (6—9) (109—119) (80—104) (13—14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体较 rustica 略大,上体蓝黑色,腰有显著的栗黄色横带,因而得名;下体棕白色,沿羽轴形成黑色纵纹。
大小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8) 20.6 180.2 6.7 116.8 95.1 13.1
(18—30) (167—206) (6—7) (102—122) (85—122) (12—14)
♀♀(48) 19.9 174.2 6.9 114.9 92.3 12.2
(19—23) (160—188) (6—9) (109—119) (80—104) (13—14)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58) 20.6 180.2 6.7 116.8 95.1 13.1
(18—30) (167—206) (6—7) (102—122) (85—122) (12—14)
♀♀(48) 19.9 174.2 6.9 114.9 92.3 12.2
(19—23) (160—188) (6—9) (109—119) (80—104) (13—14)
生物学
生态 金腰燕为中国境内习见的一种夏侯鸟。常栖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,平时较为少见,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原野飞行,张口捕食飞虫。有时与 H. rustica 混飞在一起,但飞速不若 H. rustica 快速,占据的空间也略高。金腰燕性喜结群,平时3—5; 8—10甚或20—30只结成小群,早晨当空中飞虫很少时或傍晚饱食后,停息在电线上,常互相移动靠近,并发出啾啾的叫声。秋末南迁时常结成大群,数达200—300只以上。有时第二窝雏鸟已出卵壳尚不能完全独立生活时,但迁徙期已到,可以延缓若干时日,等雏鸟能飞行时一同迁走,不像雨燕目楼燕那样强烈,迁徙期既已到来,常抛弃雏鸟而离开栖地。
平时叫声较 H. rustica 稍响,很像“zuic---zuic---zuic----”或“zuic--Wi---c”。繁殖期,雄鸟有停在营巢处鸣叫的习性。
关于金腰燕的食性,据郑作新等(1958)在河北昌黎果区于4—8月剖检45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全部食物都是昆虫。包括半翅目蝽象科,鞘翅目象甲科、金龟甲科的黄褐金龟甲、地甲科、叶甲科的葡萄十星叶甲(Oides decempunctata)、瓢甲科、叩头甲科的沟叩头甲(Pleonomus canaliculatus)等,膜翅目的蚁、蜂、胡蜂,鳞翅目昆虫,及双翅目的蝇、蚊、潜叶蝇、蛇等。食性常以栖地昆虫组成不同而异,如在南京(周世锷,1958) 5只鸟胃内含有半翅目的背泳虫、风船虫和水黾及膜翅目的蜂类。在宁夏银川则多双翅目蚊,膜翅目蚁类,蜉蝣及蜻蛉。
4—9月繁殖。巢营于山地村镇住家的横梁上或屋檐下、走廊近墙壁的天花板上、门窗上框的砌角处。巢由雌雄鸟共同建筑,用从田野临时性的水坑、沼泽、池塘、湖泊、溪流或江河岸边衔取的湿泥丸混以干草须根、茎等,砌附于建筑物上。巢呈半个曲颈瓶状,瓶颈是巢的出入通道,通常较燕体稍粗大些;末端扩大为巢室。1981年7月9日在甘肃东部子午岭曾剖析一巢。巢室外径13厘米;内径10.3厘米;巢颈长18厘米。巢位于巢室内,巢的外径大小和巢室内径相当,由干燥的草根、茎作成,内垫以破碎布屑、线头、绒羽、棉
花、毛发等柔物。一处常置数巢,巢间距很近。在同一屋梁上曾见有十几对金腰燕同时作巢,也常把旧巢稍加修茸而继续使用。
金腰燕每年繁殖两次。一次在5月上旬及下旬;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初;个别可延至8月。1978年在山西娘子关于9月20日尚见有多数金腰燕巢中有未起飞的雏鸟,如从产卵到雏鸟起飞需要22天计,则第二窝产卵当在9月初。卵色白而沾灰,有少许黑棕色斑点,每巢产卵4—6枚,但以5枚为多,16枚卵的大小为21.5—23.5×13—13.5毫米;9枚卵平均重1.92克。1981年7月9日在子午岭剖析巢时,得2卵3雏。卵大小为19—20×14.5—15毫米,重均2克。雏鸟分别重为5、8、9克,仅头的额部、枕部及肩、背部沿脊柱和肛周有少数绒羽外,其余体部裸露,眼未睁开。观察得知,孵卵和育雏由雌、雄鸟共同承担。雏鸟19天出壳,22天后出飞。成鸟每天喂雏110次左右。
平时叫声较 H. rustica 稍响,很像“zuic---zuic---zuic----”或“zuic--Wi---c”。繁殖期,雄鸟有停在营巢处鸣叫的习性。
关于金腰燕的食性,据郑作新等(1958)在河北昌黎果区于4—8月剖检45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全部食物都是昆虫。包括半翅目蝽象科,鞘翅目象甲科、金龟甲科的黄褐金龟甲、地甲科、叶甲科的葡萄十星叶甲(Oides decempunctata)、瓢甲科、叩头甲科的沟叩头甲(Pleonomus canaliculatus)等,膜翅目的蚁、蜂、胡蜂,鳞翅目昆虫,及双翅目的蝇、蚊、潜叶蝇、蛇等。食性常以栖地昆虫组成不同而异,如在南京(周世锷,1958) 5只鸟胃内含有半翅目的背泳虫、风船虫和水黾及膜翅目的蜂类。在宁夏银川则多双翅目蚊,膜翅目蚁类,蜉蝣及蜻蛉。
4—9月繁殖。巢营于山地村镇住家的横梁上或屋檐下、走廊近墙壁的天花板上、门窗上框的砌角处。巢由雌雄鸟共同建筑,用从田野临时性的水坑、沼泽、池塘、湖泊、溪流或江河岸边衔取的湿泥丸混以干草须根、茎等,砌附于建筑物上。巢呈半个曲颈瓶状,瓶颈是巢的出入通道,通常较燕体稍粗大些;末端扩大为巢室。1981年7月9日在甘肃东部子午岭曾剖析一巢。巢室外径13厘米;内径10.3厘米;巢颈长18厘米。巢位于巢室内,巢的外径大小和巢室内径相当,由干燥的草根、茎作成,内垫以破碎布屑、线头、绒羽、棉
花、毛发等柔物。一处常置数巢,巢间距很近。在同一屋梁上曾见有十几对金腰燕同时作巢,也常把旧巢稍加修茸而继续使用。
金腰燕每年繁殖两次。一次在5月上旬及下旬;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初;个别可延至8月。1978年在山西娘子关于9月20日尚见有多数金腰燕巢中有未起飞的雏鸟,如从产卵到雏鸟起飞需要22天计,则第二窝产卵当在9月初。卵色白而沾灰,有少许黑棕色斑点,每巢产卵4—6枚,但以5枚为多,16枚卵的大小为21.5—23.5×13—13.5毫米;9枚卵平均重1.92克。1981年7月9日在子午岭剖析巢时,得2卵3雏。卵大小为19—20×14.5—15毫米,重均2克。雏鸟分别重为5、8、9克,仅头的额部、枕部及肩、背部沿脊柱和肛周有少数绒羽外,其余体部裸露,眼未睁开。观察得知,孵卵和育雏由雌、雄鸟共同承担。雏鸟19天出壳,22天后出飞。成鸟每天喂雏110次左右。
生境信息
生态 金腰燕为中国境内习见的一种夏侯鸟。常栖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,平时较为少见,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原野飞行,张口捕食飞虫。有时与 H. rustica 混飞在一起,但飞速不若 H. rustica 快速,占据的空间也略高。金腰燕性喜结群,平时3—5; 8—10甚或20—30只结成小群,早晨当空中飞虫很少时或傍晚饱食后,停息在电线上,常互相移动靠近,并发出啾啾的叫声。秋末南迁时常结成大群,数达200—300只以上。有时第二窝雏鸟已出卵壳尚不能完全独立生活时,但迁徙期已到,可以延缓若干时日,等雏鸟能飞行时一同迁走,不像雨燕目楼燕那样强烈,迁徙期既已到来,常抛弃雏鸟而离开栖地。
平时叫声较 H. rustica 稍响,很像“zuic---zuic---zuic----”或“zuic--Wi---c”。繁殖期,雄鸟有停在营巢处鸣叫的习性。
关于金腰燕的食性,据郑作新等(1958)在河北昌黎果区于4—8月剖检45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全部食物都是昆虫。包括半翅目蝽象科,鞘翅目象甲科、金龟甲科的黄褐金龟甲、地甲科、叶甲科的葡萄十星叶甲(Oides decempunctata)、瓢甲科、叩头甲科的沟叩头甲(Pleonomus canaliculatus)等,膜翅目的蚁、蜂、胡蜂,鳞翅目昆虫,及双翅目的蝇、蚊、潜叶蝇、蛇等。食性常以栖地昆虫组成不同而异,如在南京(周世锷,1958) 5只鸟胃内含有半翅目的背泳虫、风船虫和水黾及膜翅目的蜂类。在宁夏银川则多双翅目蚊,膜翅目蚁类,蜉蝣及蜻蛉。
平时叫声较 H. rustica 稍响,很像“zuic---zuic---zuic----”或“zuic--Wi---c”。繁殖期,雄鸟有停在营巢处鸣叫的习性。
关于金腰燕的食性,据郑作新等(1958)在河北昌黎果区于4—8月剖检45只鸟胃分析的结果,全部食物都是昆虫。包括半翅目蝽象科,鞘翅目象甲科、金龟甲科的黄褐金龟甲、地甲科、叶甲科的葡萄十星叶甲(Oides decempunctata)、瓢甲科、叩头甲科的沟叩头甲(Pleonomus canaliculatus)等,膜翅目的蚁、蜂、胡蜂,鳞翅目昆虫,及双翅目的蝇、蚊、潜叶蝇、蛇等。食性常以栖地昆虫组成不同而异,如在南京(周世锷,1958) 5只鸟胃内含有半翅目的背泳虫、风船虫和水黾及膜翅目的蜂类。在宁夏银川则多双翅目蚊,膜翅目蚁类,蜉蝣及蜻蛉。
繁殖特征
4—9月繁殖。巢营于山地村镇住家的横梁上或屋檐下、走廊近墙壁的天花板上、门窗上框的砌角处。巢由雌雄鸟共同建筑,用从田野临时性的水坑、沼泽、池塘、湖泊、溪流或江河岸边衔取的湿泥丸混以干草须根、茎等,砌附于建筑物上。巢呈半个曲颈瓶状,瓶颈是巢的出入通道,通常较燕体稍粗大些;末端扩大为巢室。1981年7月9日在甘肃东部子午岭曾剖析一巢。巢室外径13厘米;内径10.3厘米;巢颈长18厘米。巢位于巢室内,巢的外径大小和巢室内径相当,由干燥的草根、茎作成,内垫以破碎布屑、线头、绒羽、棉
花、毛发等柔物。一处常置数巢,巢间距很近。在同一屋梁上曾见有十几对金腰燕同时作巢,也常把旧巢稍加修茸而继续使用。
金腰燕每年繁殖两次。一次在5月上旬及下旬;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初;个别可延至8月。1978年在山西娘子关于9月20日尚见有多数金腰燕巢中有未起飞的雏鸟,如从产卵到雏鸟起飞需要22天计,则第二窝产卵当在9月初。卵色白而沾灰,有少许黑棕色斑点,每巢产卵4—6枚,但以5枚为多,16枚卵的大小为21.5—23.5×13—13.5毫米;9枚卵平均重1.92克。1981年7月9日在子午岭剖析巢时,得2卵3雏。卵大小为19—20×14.5—15毫米,重均2克。雏鸟分别重为5、8、9克,仅头的额部、枕部及肩、背部沿脊柱和肛周有少数绒羽外,其余体部裸露,眼未睁开。观察得知,孵卵和育雏由雌、雄鸟共同承担。雏鸟19天出壳,22天后出飞。成鸟每天喂雏110次左右。
花、毛发等柔物。一处常置数巢,巢间距很近。在同一屋梁上曾见有十几对金腰燕同时作巢,也常把旧巢稍加修茸而继续使用。
金腰燕每年繁殖两次。一次在5月上旬及下旬;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初;个别可延至8月。1978年在山西娘子关于9月20日尚见有多数金腰燕巢中有未起飞的雏鸟,如从产卵到雏鸟起飞需要22天计,则第二窝产卵当在9月初。卵色白而沾灰,有少许黑棕色斑点,每巢产卵4—6枚,但以5枚为多,16枚卵的大小为21.5—23.5×13—13.5毫米;9枚卵平均重1.92克。1981年7月9日在子午岭剖析巢时,得2卵3雏。卵大小为19—20×14.5—15毫米,重均2克。雏鸟分别重为5、8、9克,仅头的额部、枕部及肩、背部沿脊柱和肛周有少数绒羽外,其余体部裸露,眼未睁开。观察得知,孵卵和育雏由雌、雄鸟共同承担。雏鸟19天出壳,22天后出飞。成鸟每天喂雏110次左右。
国外分布
西伯利亚、额尔齐斯,蒙古抗爱山和肯特山,朝鲜,日本,中南半岛,印度,尼泊尔等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金腰燕每年迁来时和繁殖季节,恰是昆虫大量出现和繁殖季节。如上述,金腰燕居留期间完全以昆虫为食,且所食昆虫除极少数为益虫外,大都为农、林及卫生害虫。利用天敌除虫害,金腰燕的利用和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金腰燕每年迁来时和繁殖季节,恰是昆虫大量出现和繁殖季节。如上述,金腰燕居留期间完全以昆虫为食,且所食昆虫除极少数为益虫外,大都为农、林及卫生害虫。利用天敌除虫害,金腰燕的利用和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Hirundo daurica Linnaeus, 1771, Mant. Plant. 2: 528(模式产地:西伯利亚)。
Hirundo daurica, 郑作新, 1976, 406—407; Ali et Ripley, 1972, 5: 66—70; Baker, 1926, 3: 248—249;Peters, 1960, 10:81—129; Smythies, 1953, 250; Vaurie, 1959, 12—14. Hirundo daurica japonica,郑作新等, 1973. 110 Hirrindo daurica nipalensis Hodgson, 昆明动物研究所, 1980, 101。
Hirundo daurica, 郑作新, 1976, 406—407; Ali et Ripley, 1972, 5: 66—70; Baker, 1926, 3: 248—249;Peters, 1960, 10:81—129; Smythies, 1953, 250; Vaurie, 1959, 12—14. Hirundo daurica japonica,郑作新等, 1973. 110 Hirrindo daurica nipalensis Hodgson, 昆明动物研究所, 1980, 101。
检索表文本
检索如下:
1.翅长达120毫米或以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
翅长不及120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
2.下件淡棕或污白色沾棕,纵纹较少,形亦较细,腰羽几无纵纹………… 青藏亚种 H. d. gephyra
下体沾棕,纵纹明显,腰羽纵纹多存在,但不十分明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指名亚种 H. d. daurica
3.下体浅淡,纵纹较少,腰羽暗棕,向后渐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西南亚种 H. d. nipalensis
下体较 nipalensis 为棕黄,纵纹较多,较粗,腰羽暗色,纵纹较明显……… 普通亚种 H. d. japonica
1.翅长达120毫米或以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2
翅长不及120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3
2.下件淡棕或污白色沾棕,纵纹较少,形亦较细,腰羽几无纵纹………… 青藏亚种 H. d. gephyra
下体沾棕,纵纹明显,腰羽纵纹多存在,但不十分明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指名亚种 H. d. daurica
3.下体浅淡,纵纹较少,腰羽暗棕,向后渐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西南亚种 H. d. nipalensis
下体较 nipalensis 为棕黄,纵纹较多,较粗,腰羽暗色,纵纹较明显……… 普通亚种 H. d. japonica